今评弹 -“高价网红盐”只是一种营销噱头,别被忽悠了
(24)范应元撰,黄曙辉点校: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10页。
恒久是就存在性而言的,变动是就作用性而言的。(19)瓦格纳著,杨立华译《王弼〈老子注〉研究》,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2008年,第804页。
海德格尔意识到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语言(11)所存在的问题——注定要将某一个概念发展为绝对的概念而与具体的事物相分离。第四十五章曰:大辩若讷。庄子自身用了卮言等特殊的言说方式,并提出了大言、高言与足言等以保证与道的特性相匹配,即所谓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,至言不出,俗言胜也。④《说文解字注》,第614页。(24)范应元撰,黄曙辉点校: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10页。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言而不足,则终日言而尽物。① 常道既是恒久的,也是变动的。
成玄英解释莫若以明说:反覆相明,则所非者非非则无非,所是者非是则无是。譬如说草为什么是草而不是别的,这是所以然的问题。总而言之,道始终是动的,才能发挥作用。《老子》第五章曰: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第五十二章曰:以为天下母。老、庄本人都没有使用概念化的言,他们提倡的是不言、忘言,这个概念化、逻辑化的过程同样是经过王弼才完成的。
老子借助否定的方式可以不停地打破我们常规的思维,打破我们现成化、固定化的思维,同时也超越语言本身这个牢笼,突破语言常规的语义空间,避免将道现成化、对象化、概念化。表达道的语言自然有精、粗之别。⑧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》,第95页。有是有限的,总有穷尽时,无是无限的,可以被不断充满。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,即没有道这个名称,是天地开始的时候。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,[万物]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[然],玄之又玄也。概念式的语言则是确定的、固定的、准确的、不可随意变更的。(19)可以说,自王弼始,道成为中国哲学中一个根本性的概念而意蕴大减,言也随之走向了概念化、逻辑化而走向玄学。
此与第一句道可道,非常道。焦竑引王纯甫注曰:中也,虚也,无也。
王弼从名言角度淡化道而突出无,从宇宙论过渡到了本体论。他否定了是,也否定了非,但肯定是非本身就在环上。
与万物竞走,往而不返,便偏离了中的道路,则无法应对变化。守其空虚,才能无为,即守住虚静之心,元神之气,不为外物所扰,如元代吴澄所注:人而多言,则其气耗损,是速其匮竭也,不如虚心固守其所,使外物不入,内神不出,则其虚也无涯,而所生之气亦无涯矣。老子的根据主要指万物得以发展的源头(origin)。(16)参见张祥龙:《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——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》,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7年。庄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描述言、意的动态关系。从《庄子》来看,源与本不同,源不可问、不可名,追问它只会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中。
海德格尔提出这个词是为了摆脱形而上学意义上的Being与具体存在的beings之间的二元分裂,这种分裂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发展到了高峰。(28)顾实曰:王云,夫卮器,满则倾,空则仰,随物而变,非执一守故者也。
一般性的语言即工具性的语言。(37)张祥龙:《从现象学到孔夫子》(增订版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8年,第219页。
(34)无论执于是,还是执于非,都会走向无穷的极端,以为是与非本身就是两个对立的方面。言而不足,则终日言而尽物。
其体虽虚,而用之不屈,动则风生,愈出愈有。筌、蹄是工具,鱼、兔是目的,它们的关系呈现于从使用工具到抵达目的之动态过程中。(20)河上公撰: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9年,第18页。(35)《南华真经注疏》,第34页。
道不可名,指道不能用概念加以定义。草是从哪来的,这是始源问题。
综上所说,老子强调道本无名,提醒后人不要执着于名,哪怕他提出的道这个名。首先,王弼没有直接说道成万物,而说道以无形无名而始成万物,在语法上通过以……这个状语结构说明了道成就万物的方式。
(25)吴澄撰,黄曙辉点校:《道德真经吴澄注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8页。(《天地》)言而足,则终日言而尽道。
(36)这是庄子托圣王之言以引起人的重视的重言的道说方式。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第三,直接用否定词无、不、绝、损等作为修饰语来表达某个价值观念,实际上是要肯定否定词后面的内容。此句穷尽了变化之理,时间与空间没有起点,也就无所谓开头与结尾,唯有变化本身是长久的。
在英文中,Ereignis被译为the event of appropriation(居有事件)。从王弼重回老、庄,才更能看到道或深层的意的变动性、时间性及道、言之间相互成全的原始关系。
自身居于环中的角度,他不以任何一个环上的点为对象,但环上的所有点又都无一不是这个中心点的对象。⑨无形无名才是宗,或者说,万物之宗应当是无形无名的。
如果以捕鱼为生,则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,主体以客体为目的。以下庄子引文皆出自此书,只注出篇名,不另出注。